盎百科 手机版
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常识 >

关于和的古代故事(“和”字值千金,狂傲丢性命)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09-16 09:54:07    


做人要低调,以和为本,"人和为宝"、"和气生财",如果没有和气的人际环境作基础,一个人是不可能在社会上立足的。

很多人因为理不顺人际关系而误人误己。在《易经》中非常强调"和"字的重要性,所谓"天时地利人和",则深刻地表明了"人和"对于做人的重要价值。善为大事者,能够控制个人情感,以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最佳的做人之本,因为他们懂得"惟和方法少麻烦"的道理。相反有些人总是"狂傲不恃",爱挑起事端,喜欢看到人与人之间摩擦起火。我们知道,人都是情感的动物,因此如何学会用理性控制情感--把情感装入理性之盒,就显得至关重要。成大事者是不会被情感左右的,因为他们牢记"和"字,力戒感情冲动。

  蔺相如和祢衡对待"和"字就有两种不同方法,也体现了不同的做人之道:战国时蔺相如是个善于控制情感的人,他化解了廉颇对自己的怨恨,使赵国强大,"将相和"的故事传为美谈。

  智勇双全的蔺相如,先在秦廷战胜了残暴的秦王,完璧归赵,不辱使命;后在渑池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,维护了赵国的尊严。由于如此巨大的功绩,蔺相如被拜为上卿,地位超过了赵国宿将廉颇。这事惹恼了急躁刚直的廉老将军,他说:我出生入死,攻城野战,功勋卓著,才赢得眼下的高位。那蔺相如有何本领?他不过是摇唇鼓舌,和秦国打了两次交道罢了。他原来地位那样低贱,现今却官居我之上,我怎能咽下这口气?见到他,非羞辱一顿不可。蔺相如听说这事,每逢上朝就经常推托有病,不肯和廉颇争位次先后,有时外出,远远见到廉颇的车马,蔺相如就急忙令人把车让到小巷子去。蔺相如的门下看到这些情况,颇为不解,纷纷说:"我们仰慕您高尚的人品,才投到您的门下。现在您位居廉颇之上,他说出那样难听的话,您居然躲起来,害怕得不得了。对那种难听的话,平民百姓都难以忍受,何况像您这样的大臣呢?我们没什么本领,请允许我们辞别吧!"面对众门客激烈的言词,怎么辩解呢?蔺相如先不作解释,故意岔开话题,问了一件似乎与此无关的事:"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两人哪一个厉害?"

  "廉将军当然不如秦王!"众门客异口同声地回答。

  "那么,秦王有那样大的威风,我敢在秦廷大声叱责他,还敢责骂他的文武高官,难道我会害怕廉颇吗?我所想的是:强暴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发兵侵扰我赵国,只是因为我和廉颇两人在罢了。现今两虎相斗,必有一伤。我这样避让廉将军,就是把国家的利益放在前面,而把私人的恩怨放在后面啊!"

  众门客顿时领悟,由衷折服。这些话传到廉颇耳中,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军羞惭不已,立即上蔺府"负荆请罪"。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美谈。

  然而,在历史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蔺相如那样。

  《三国演义》中有一个因感情用事、失去和气而被杀的典型人物,他就是祢衡。建安初年,二十出头的祢衡初游许昌。当时许昌是汉王朝的都城,名流云集,司马朗、荀攸、赵稚等人都是当世名士。有人劝祢衡结交司马朗等人。祢衡说:"我怎能跟杀猪、卖酒的在一起。"劝他参拜荀攸、赵稚,他回答道:"荀某白长一副好相貌,如果吊丧,可借他的面孔用一下,赵某是酒囊饭袋,只好叫他看守厨房。"这位才子唯独与少府孔融、主簿杨修意气相投,对人说:"孔文举是我大儿,杨德祖是我小儿,其余碌碌之辈,不值一提。"由此可见他是何等狂傲。

  献帝初年间,孔融上书荐举祢衡,大将军曹操有召见之意。祢衡看不起曹操,抱病不往,还口出不逊之言。曹操求才心切,为了收买人心,还是给他封了个击鼓的小官,借以羞辱他。一天,曹操大会宾客,命祢衡穿戴鼓吏衣帽当众击鼓为乐,祢衡竟在大庭广众中脱光衣服,赤身露体,使宾主讨了场没趣。曹操对其恨之入骨,但又不愿因杀他而坏自己的名声。便把祢衡送给荆州牧刘表。祢衡替刘表掌管文书,颇为卖力,但不久便因倨傲无礼而得罪众人。刘表也聪明,把他打发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里去。祢衡为黄祖掌管文书,起初干得也不错,后来黄祖在战船上设宴,祢衡因无礼而受到黄祖呵斥,祢衡顶嘴骂道:"死老头,你少啰嗦!"黄祖急性子,盛怒之下把他杀了。当时祢衡仅26岁。

  祢衡文才颇高,桀骜不驯,本有一技之长。但是祢衡没有因为这一技之长而受惠于世。

  从以上蔺相如和祢衡的两则故事里,我们就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做人方法:一个低调做人,以"和"字为要,把大事化小,求得和睦相处,结果征服了他人的傲心;一个高调做人以"傲"字为要,蔑视他人,不善舍小取大,故人际关系产生裂痕而失去和气,导致翻脸和败身。最终丢了性命。